通知设置 新通知
WICV2019在京盛大开幕:智能网联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66号社区直播】10月22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大会主题为“共建生态 智领未来——开启汽车新时代”,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共同承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出席开幕式。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公安部副部长杜航伟、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兼总规划师王志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Erik Jonnaert作主旨发言,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主持。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来自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应急管理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中央部委和各举办单位的相关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国际组织、国内外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和媒体代表共1700余人。
苗圩在致辞时强调,下一步,工信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着力促进融合创新,加快推动产业发展。一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二是打造新型产业生态;三是完善协调发展机制;四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陈吉宁在致辞中指出,去年以来北京新增开放20条测试道路,安全道路测试里程已达73万公里。下一步,北京市将以安全为红线,围绕北京2022冬奥会等重大项目,在全市开展更大规模、更多场景的示范应用,提供多级别、多种类的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及创新交通形态验证环境。
杜航伟在致辞中提出,要坚持开放融合,共建共享,部门行业通力合作,推动车路协同信息交互,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信息共享,努力实现政产学研用的全链条构建。加快构建形成中国特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生态。
王志清在致辞中表示,交通运输部将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要求持续坚持、鼓励探索、包容失败、确保安全、反对垄断的原则,从三个方面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一是加强协同合作;二是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开展试点示范。
此外,在主论坛上,一汽集团董事长徐留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科学院院士Christopher A.Pissarides,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长安汽车董事长张宝林,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等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企业实践及发展趋势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徐留平 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科学院院士
徐直军 华为轮值董事长
张宝林 长安汽车董事长
徐和谊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23日至25日,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还将举行5场专题论坛,围绕全球产业与生态构建、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模式创新与战略转型、计算平台与信息安全、智慧交通与未来城市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广泛交流,并举办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交流研讨会、国际合作圆桌会议、未来汽车开发者大会、名家讲堂、企业家对话、“芯创杯”高校未来汽车人机交互设计大赛等多场特色活动。
同期举办的展览展示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来自国内外的展商超过200家。展览共设“整车展区”、“关键零部件展区”、 “自动驾驶科创企业集群”、“5G、车联网与智能交通展示专区”等展区,全面展示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和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关联领域的前沿科技和最新成果。同时,还设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汽车工业成就展区、自动驾驶演示体验区、京津冀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展区、中国香港展区等特色展区。本届大会还进行了自动驾驶的体验和演示活动。
据组委会初步统计,今年观众数量与去年相比规模更大,专业观众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实际报名人数超过10000人次,会议及展览全部观众人数预计超过10万人次。
理想的智能网联汽车 骨感的车载信息安全
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新的通信技术,从而达到车与人、车与车、车与云、车与基础设施的信息交换,使其具备应对复杂路况、智能决策、信息交互的能力,让驾驶化繁为简,实现便捷、安全、舒适、节能的驾驶。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一个完整的自主的智能设备,从设备的感知,到做出决策,再到最后执行实现车辆的拐弯等操作,环环相扣,如果任何一个环节传递的信息出现问题,导致的后果可能会被无限放大,所以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问题将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难点。
如果把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问题拆分,主要分为汽车安全性和车载信息安全,关于前者当然是传统意义上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事故后安全性和生态安全性,这里我们不做过多讨论,后者则是我们真正关心的新领域,从2015年起随着克莱斯勒被入侵事件的爆发,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问题真正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智能网联汽车添加的精准传感器、高性能芯片、合理的算法等,一方面可以提高驾驶的安全性,但同时这也让智能网联汽车暴露在众多信息安全漏洞威胁之中。目前,已经出现过的漏洞涉及到APP应用、T-BOX系统、OTA升级、CAN车内总线等部分。近日又有外媒报道,Pandora和Viper开发的汽车报警系统出现漏洞,该漏洞不仅会导致车辆防盗控制系统被破坏,还会导致车辆信息与车主信息的泄露,根据报道显示,该汽车报警系统为至少为三百万客户提供服务。
虽然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令人欣慰的是互联网、汽车、汽车电子设备等行业已经开始重视车辆的信息安全问题。就国内而言不论是老牌整车厂商还是造车新势力早已经开始与网络安全厂商进行合作,从软件、硬件等多方面进行防御,保障车辆的信息安全。

无人驾驶智行者获北京自动驾驶路测牌照
1月17日,“智行者”旗下星骥无人驾驶获得了北京市政府颁发的T3级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许可资格(业界称之为“路测牌照”)。
智行者CEO张德兆表示:“智行者能够顺利通过本次国内最高级的自动驾驶测试,源于智行者团队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有着极其深入的研究,智行者拥有自主研发的AVOS软件操作系统和AVCU硬件控制平台,为无人驾驶车辆提供环境精准识别和智能决策算法,让无人驾驶产品能够实现快速、灵活地进行相应部署。因此,北京T3级路测对于我们而言并非是一种考验,其中更大的意义在于,让社会对智行者的无人驾驶技术产生信任与认可。”
在通过此次测试之前,智行者在低速无人车领域已经取得行业首肯的成就,其自主研发的“蜗”系列无人驾驶清扫车“蜗小白”及无人驾驶物流车“蜗必达”在2018年10月底实现规模量产,成为国内首家实现低速无人车量产的企业。因此,基于智行者安全、高效、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智行者未来的研究必然是朝着“可上路”的方向前行,这次通过T3牌照测试,成为智行者实现无人驾驶乘用车量产的重要发展基垫。
2017年12月份起,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公安交管局、北京市经济信息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发布了《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及2018年2月份发布了《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能力评估内容与方法(试行)》和《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封闭测试场地技术要求(试行)》文件,表明了北京政府对自动驾驶汽车的鼓励与革新态度。
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作为北京市级自动驾驶与车辆网试验测试与示范创新中心,共开放了44条测试道路,长达123公里,覆盖京冀地区(包括城市、乡村、高速)85%交通场景。但同时也避开了住宅区、办公区、医院、学校等人流量、车流量集中的区域。为参与路测牌照的无人驾驶产品提供交通安全考察、车辆变道、自动行驶、自动刹车、自动转向、自动监视周围环境等功能测试环境,以测试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和路况认知识别能力,智行者在测试过程中表现优异,最终成功荣获北京T3级自动驾驶路测牌照。
智行者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发展能够实现从无到有,从创新到创造,得益于企业始终坚持初心和愿景,智行者以低速无人车作为无人驾驶领域的敲门砖,让无人驾驶技术能够首先服务于人类的各大生活领域,成功构建了无人驾驶的智慧生活圈。因此可以相信,智行者在收获了T3级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后,全面实现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的局面已经不远了。
T3路测牌照怎么获得?
T3路测牌照也是国内目前颁出的最高级别路测牌照——代表自动驾驶汽车具有认知与交通法遵守、路线执行、应急处置等多项综合能力。路测牌照的获得需要经过封闭测试场训练、自动驾驶能力评估和专家评估等一系列程序。
以交通安全法规为依据,考察车辆对道路、标志标线及附属设施的认知,审查指定行驶场景下正确操纵车辆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自动行驶、自动变速、自动刹车、自动监视周围环境、自动变道、自动转向、自动信号提醒等功能。第三方授权机构还要审查驾驶员能否能随时随地介入并接管车辆驾驶行为,以确保驾驶员具备操控与接管能力,保障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安全。
-
北京是国内首个要求无人驾驶企业在封闭场地内训练满5000公里后参加能力评估考试的城市。封闭场地训练不仅使得企业能够充分的认识道路中的各种交通设施,以及易于发生交通事故的场景,同时也是对自动驾驶系统稳定性的一个考验。
星骥无人驾驶整体解决方案
『星骥』系列是智行者推出的 L3/L4级别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关键技术包括多源传感器融合感知、高精度地图与定位定姿、目标行为识别与轨迹预测、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多目标纵横协同控制等。『星骥』系列定位于实现高速道路及复杂城市道路的自动驾驶。

使能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大规模应用解决方案
使能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大规模 应用
Intelligent Vehicle Compute Platform Workshop Beijing December 2018
